从“互联网+”到“AI+”,创新之变正在打开产业的增长新空间。AI技术走过了“百模大战”比拼理论性能的阶段,在前沿领域不断“向上”突破的同时,在应用领域快速“下沉”,对生产力赋能成为发力点。
长虹控股集团
在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引领下,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排头兵”,长虹从“彩电大王”蜕变成而今的智能制造领军者、产业生态中枢,焕新升级的长虹已全面融入AI创新推动下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之中。
创新长虹,谋势而动。AI长虹,乘势而上。一场场制造焕新、运营提效、产业赋能的变革从中国腹地铺陈开来。长虹全面推进“AI+”战略,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AI应用赋能国企运营和产业发展蹚出新路,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促进AI从“工具”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一场制造焕新革命:以AI技术“鼎新”带动生产模式“革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更侧重于技术的落地应用,AI应用重点剑指制造业。
从现在到2035年,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AI技术可以充分放大和提升各类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助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我国,60余年长盛不衰的制造企业凤毛麟角。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老兵”,长虹以AI技术为“利刃”,剖开传统制造业桎梏效率和质量的“枷锁”,打通工业生产全链条,让更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制造”产品不断涌现。
长虹华丰科技工厂生产的连接器是电子系统设备之间电流或光信号传输与交换的电子部件,应用在航空航天、深海、高压等多种特殊环境中,任何杂质的存在都会影响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因此,表面缺陷检测这一环节十分重要。
长虹华丰科技5G+AI通讯电高速线模组自动线
“华丰生产的连接器是多面体的形状,以往工人要使用20倍显微镜,挨个翻来覆去,才能检查产品是否存在缺陷。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缺陷都能通过显微镜分辨出来,并且检测结果也很容易受到人为影响。”长虹AI实验室负责人刘明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检测在制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虹新能源工厂生产的电池钢壳外表的一点点划痕就可能导致漏液。一个焊点的连焊、虚焊、漏焊都会严重影响空调正常运行。
为了切实解决制造的检测效率和精准度问题,长虹AI实验室扎根生产一线,不断深入了解不同产品的缺陷问题,设计了一套端到端的强弱标签混合监督缺陷检测算法,通过将人工检测的缺陷标准科学量化,“投喂”给算法自主学习,通过反复成像方案和算法无数次的迭代优化,最终自研出针对精密器件检测的“5G+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这项成果的检测精准率达到99.98%,一举获得国家智能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
2022年以来,这套“5G+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化身“智能卫士”,让“实验室成果”快速变为“生产线效益”。在长虹华丰科技、华意压缩机、空调智造产业园、新能源碱锰电池车间等工厂,传统人工目检的“找不同”已永远成为历史。
长虹空调智能制造产业园的电控生产线,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识别连焊、虚焊、漏焊等焊接缺陷,将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9%。 长虹华意压缩机智能制造工厂攻克了制冷压缩机制造过程中多面异构缺陷繁多、对比度低等检测难点,实现了缺陷检出率超过99.8%。长虹新能源碱锰电池车间的电池极片对齐精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电性能均匀性提升6%,制程废损下降30%~50%。
AI技术颠覆的还有工厂资源调度。在 AI算法赋能下,长虹智能工厂的物流机器人实现了智能路径规划、货物识别与调度,AGV自动导引车可自主避障,选择最优运输路线。
从技术布局到场景落地,长虹将AI锻造成生产环节的“最强大脑”。“AI+制造”战略正深度融入长虹的智能排产、AI+质检、物流机器人、工艺参数智能控制、AI检验辅助产品设计、数字培训师等六大制造场景,在整机加工、成型注塑、物料配套、产品质检、生产流程管控等全生产环节渗透落地,加速全球65个智能制造工厂的提档升级。
在智造工厂微米级的微观世界里,AI技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蕴藏着撬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磅礴力量。每一个小小的改进,每一次细微的创新,终将汇聚成推动产业变革的巨大洪流。
放眼行业,AI技术对于工业制造业的赋能,多从高频、刚需、价值大的场景率先入手,多以单个环节、单个企业为主,行业期待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消耗、提升产品质量的综合探索,形成正循环的飞轮效应。
长虹“AI+制造”的魅力正在于此,不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打通智能生产全链条,更重构了制造业的底层逻辑:从“劳动密集”到“算法密集”,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让机器从“执行者”变成“思考者”,让工厂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
走过“智改数转”的艰辛路,长虹正以自身实践掀起一场制造焕新革命,推动AI制造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应用爆发、从降本到增值转换、从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智能升级的范式转变。
一场运营提效革命:在AI“角斗场”里实现“大象转身”
AI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角斗场”,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将因其而焕发生机。
在企业运营管理层面,AI不仅仅是工具箱里的又一件新工具,更是重塑企业核心能力、实现指数级增长的“超级加速器”,不亚于互联网刚刚兴起时掀起的智能和效率革命。
作为一家身处内陆、充分竞争型国有企业,长虹业务分布广、资本架构复杂、组织机构庞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长虹曾“戴着镣铐跳舞”。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奔涌来袭,给了长虹一把打开发展新通路的熠熠闪光的金钥匙。
AI、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长虹全场景运营的贯通,让这只大象不再臃肿脚步不再缓慢。对内提升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对外敏捷反应、适时扩张,长虹快速成长为千亿元级跨国企业集团。
传统的数字化转型,很多时候聚焦于流程自动化,虽然解决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的任务,但这远远不够。AI的魅力在于,将自动化提升到了智能化的新高度。
随着企业运营的数据规模呈爆炸性增长,AI技术充当着“指挥官”的角色,让数据贯通更添智慧、可靠、高效和灵活。长虹以“AI+运营”为核心战略,以发挥AI数据要素价值为航向,助力这艘“企业航母”顺势启航。
如果现在问长虹员工,平时看得最多的是什么?不少人会回答:“数据!”
当长虹爱联科技的采购系统通过“研产供销”数据一体化,实现跨部门业务贯通时,一场AI数字化革命悄然浸润每一位员工的心田。
以前,各部门各自为战,数据互不相通,信息核实成了最费时费力的事情。为了提升内部运营效率,长虹爱联科技采用智慧供应链系统,采购人员得以从繁琐事务中抽身,将更多时间投入到采购数据的AI深度分析、采购策略的优化调整,进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得益于AI系统对采购周期、到料节奏等关键节点的精细设置,长虹爱联科技的资金占用显著减少,全年资金节约额度达1000万元。
这只是长虹以AI数据突破传统供应链管理边界的缩影。如今,长虹各分(子)公司、各业务单元纷纷搭载长虹AI中台,通过数据加工、知识库服务、智能体应用开发框架、面向AI的能力集管理等AI应用开发等核心模块,支撑教育AI备课、健康AI护理、工业AI制造、办公AI智能写作等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AI应用,推动企业从“流程驱动”向“智能驱动”跨越,成为AI技术高效赋能长虹运营的基石。
员工对此受益颇深。在销售端,员工使用销售预测模型提高销量预测准确率,辅助制定精准库存与生产计划。在研发端,员工在设计方案时通过自动生成工具,结合仿真设计代码生成技术,辅助工程师快速完成产品辅助设计。在服务端,AI智能服务资源导航系统根据用户位置与故障类型,动态匹配最优服务资源,大幅提升派单效率。
长虹虹犀AI智能应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