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AI Agent(智能体)成为业内炙手可热的概念。一时间,很多企业都在推出相关产品或服务。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大家就会发现,有些产品其实是“新瓶装旧酒”,也有些产品是“形似神不似”,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趋势。在这场真假AI Agent迷局之中,究竟是谁在借着集体狂欢收割红利?又是谁在负重前行,探路AI Agent的商业化落地?
如何甄别真假AI Agent?
2025年,大模型比拼逐渐进入“白热化”。相较之下,蓄势待发的AI Agent之争似乎更加吸引眼球。伴随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明星大厂蜂拥而至、资本空前投入,AI Agent相关字样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种产品介绍、企业宣传语,甚至是公司战略之中。然而喧嚣之下,真正能够为用户创造核心价值的AI Agent实际上寥寥无几。
“AI Agent的核心特质在于超越传统自动化工具的自主性与适应性。它并非简单响应指令的程序,而更像一个具备自主感知、理解、规划、执行与学习能力的‘决策者’。”九天智能体算法团队负责人袁博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
以差旅预订为例,真正的AI Agent不仅仅是执行“预订周一去上海的机票”,而是能够综合理解用户的偏好(如航空公司、座位等级、时间窗口)、预算限制、历史出行数据,乃至实时天气与交通状况,自主完成信息搜集、方案比选、风险评估、预订执行,甚至在遇到航班延误等突发情况时主动调整行程并通知用户。这种从“被动应答与执行固定流程”到“主动理解与适应性决策办事”的跃迁,是区分其与普通自动化脚本或聊天机器人的重要标志。
“真正的AI Agent应当具备记忆、规划、工具使用以及行为记忆四大核心能力。”兴业证券TMT研究中心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李阳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道。他认为,相较于L2阶段,AI实现了从被动进行“信息处理/推理”到主动开展“与外部世界交互和执行”的转变。它可以调用诸如浏览器、API等工具,还能操作软件界面,进而形成一个“指令- 思考- 交互- 观察-再思考......”的闭环系统。具备上述特征的智能体,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AI Agent。
根据兴业证券的观察,市面上“伪Agent”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交互模式固化,局限于固定模板的问答模式,缺乏动态交互能力;二是“换皮”,仅通过界面优化包装基础API调用,无实质技术突破;三是处理能力薄弱,对模型输出仅做基础格式化处理,缺乏深度加工能力;四是功能创新缺失,未实现工作流整合与数据深度应用。这些“伪Agent”产品本质上属于大模型能力的简单封装形态,不仅没有提供显著附加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业内价值认知上的混乱。
“早期的市场热度一方面确实能加速资本与人才的聚集,推动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清晰的价值定位和技术边界认知,也容易催生市场泡沫,甚至可能导致资源在所谓的‘伪需求’上错配,延缓真正有价值应用的落地。”袁博表示。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预估,到2028年,至少15%的知识型任务将由Agent自主完成。但同时也指出,现阶段AI Agent正处于技术炒作曲线的“膨胀期”,远未实现价值落地。
Gartner研究副总裁孙鑫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甄别真假AI Agent的关键便在于看它是否具备自主性、目标导向、工具使用、记忆与学习能力等重要特征,要警惕“Prompt包裹型”产品,即仅靠提示工程实现表层效果。“一些公司将规则引擎或提示词模板伪装成‘AI 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