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亦幻亦真,AI规模商业化如何破局?

2025-04-09 10:31

人工智能为相关产业链带来哪些新的市场机会?大模型技术路径应该选择超级智能体还是领域大模型?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如何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4月1日,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上,产业链各环节专家、企业家围绕人工智能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链共赢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世界主要国家加紧出台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规划和政策,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与全球发展变局中掌握主导权。我国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规划文件,助推人工智能发展。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完整的产业体系。近期,深度求索公司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真开源的DeepSeek大模型,在全球普遍应用,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平权,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随着AI技术快速突破,行业应用持续深入,相关产业链迎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周峰指出,半导体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底层硬件,近年来呈现三个趋势:一是需求牵引,大模型、AR/VR、具身智能、云网融合等AI需求不断涌现,带动算力、互联、存储和数据需求增长;二是工艺提升,半导体工艺技术随摩尔定律不断演进,新架构、新材料、新工艺持续迭代,引发各环节技术突破;三是系统升级,在需求和工艺牵引下,“存算感连”将迎来系统升级。

新一代智能终端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赵燕指出,AI已然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产品的重要“卖点”。新一代智能终端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端侧协同推进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性能优化的最优选;二是人机交互从功能触发迈向意图理解新阶段,意图框架和纯视觉方案双路线并行;三是AI智能体涌向终端侧,驱动体验变革与市场焕新;四是AI与智能终端底层深度融合将重塑整个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AI正在重塑软件产业的未来。阿里云智能集团研究中心主任、技术战略研究负责人安琳表示,软件产业将在AI重构进程中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大升级,出现全新的定位、产品体验、开发范式以及竞争逻辑,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带来万亿美元规模的机遇。

从“高岭之花”走向千行百业

“当前,我们正处于AI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关键节点,随着应用门槛和成本大幅下降,AI技术将像电力、汽车、计算机一样从‘高岭之花’走向千行百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领域首席研究员、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宇霞表示。她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在驱动制造业全链条智能化升级、新兴领域深度融合创新以及软硬件产品智能化升级方面取得良好进展。通过变革工业技术创新范式、生产制造范式和组织管理范式,人工智能为新型工业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智能体有望成为打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助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如是说道。当前,从智能体发展现状来看,国外主要以大模型厂商和云服务厂商为主,OpenAI、谷歌等以大模型为延伸的智能体崭露头角,IBM、亚马逊等传统云厂商的相关服务以及MaaS服务平台悄然上线;国内则是以本土智慧赋能者的多场景应用为先锋,比如阿里的钉钉、百度文心大模型、Minus通用智能平台等。“以智能体为代表的代理式AI未来将具备跨领域认知,自主推理和环境适应性的通用智能体演进,开启人机交互的新纪元。”钟新龙表示。

不过,智能体也并非唯一解。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指出,AI大模型在技术路径上分为超级智能体与领域大模型两种模式,后者可以大幅提升行业用户解决专业问题的效率。“如今,我们已经处在大规模智能化的前夜。”陈刚表示,“在软件生态中,大模型就像数据库,将成为智能化应用的底层支撑;在硬件生态中,大模型一体机将成为类似数据库服务器的新型基础设施。我们迫切需要研制基于大模型构建行业应用的开发工具链,使传统信息系统集成商转型为智能应用开发商,推动大模型生态发展。”

在汽车行业,智能驾驶,尤其是高阶智能驾驶,是对AI能力的一项极限的挑战。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研究部主管李江表示,从现在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今后一两年L3的自动驾驶将日趋成熟,但智能化核心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他建议,在自动驾驶领域应三位一体地把法律体系、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有效整合,进一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的领先优势。

在船舶行业,AI应用已经从文本处理,延伸至代码生成、知识库打造、3D建模设计、数据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国船舶集团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市场部副部长吴清材表示,船舶工业属于传统制造业,现阶段能够大面积应用AI的场景并不多,实现AI取代人工操作的难度也较大,并且面临有效数据集少、缺乏跨界融合人才等多重挑战。他建议,产业侧应从传统的AI解决问题转向AI引领的方向发展,将AI技术融入工业软件的全生命周期。

在核电行业,工业AI智能交互底座系统在行业智能体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先进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杭州炽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尧华表示,核电是最复杂的工业体系之一,必须讲场景、讲系统,而且回归到安全,这是它的天然属性。因此,需要通过全链可控的多智能体把通用AI大模型的能力引入进来,加快核电核能数字生态建设。

从不断追赶到实现超越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领跑全球。从2025年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将从3985亿元增长至172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6%。其中,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万亿元。‌

近期,DeepSeek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让中国在AI大模型领域出现了“赶超”并“领先”的迹象,带动了国内科技股集体上涨。Manus将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给智能体应用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AI商业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阿里旗下通义系列大模型不断刷新全球权威榜单,成为近期全球开源社区最受欢迎的模型,引领开源模型浪潮。华为海思、寒武纪等一批企业开发出的高性能AI芯片突破技术壁垒,性能可与海外主流芯片媲美,受到广泛关注。

实际上,不只是技术、应用层的创新,我国在人工智能知识产权领域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所副所长刘欣亮表示,专利布局现已成为企业在开展商业竞争和产品上市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配套工作,不少头部企业的专利申请过万件。过去近10年,我国在AI领域的专利申请进入了年均增速10%的快速发展期,连续7年增长率超过20%。中国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方面的进展得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关注,相关专利被国外龙头企业大量应用。

人工智能伦理安全风险与治理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鉴于人工智能技术处于快速发展和迭代之中,其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演变。而中国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领域也走在了前列。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人工智能安全与超级对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远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数家单位联合研究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指数(Global Index for AI Safety)显示,中国在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安全就绪度方面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彭健表示,我国已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用户多元协同共治的格局,积极搭建全球治理机制,参与多边治理活动,输出中国治理方案。

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拓展,中国AI发展正逐步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业内多位专家指出,中国有望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在更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引领全球AI发展浪潮。


一键登录
邮箱登录
该邮箱未注册
手机登录
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