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闭幕,中关村论坛破解产业创新“密码”

2025-04-01 12:53
图片

人形机器人在展会现场火热上演“足球争霸赛”

小米汽车利用“AI+新材料”锻造“泰坦合金”,人形机器人火热上演“足球争霸赛”,“大国重器”HEPS发出第一束光、基因治疗技术让盲人“看”到光明……近日,一批世界级成果“首秀”,一批前沿科技“上新”,让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中关村。

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是展示中国科技创新力量崛起的一扇“窗”。今年的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既突出科技前沿和成果共享,又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记者在论坛年会采访发现,未来科技正在撕掉“未来”的标签,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力时代”,走进人间烟火的百姓家。

前沿技术激发“生产力”

“没走几步就能遇上一个机器人。”这不是科幻片,而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真实场景。

“机器人迎宾员”提供讲解和指引服务,“机器人书法家”挥毫泼墨,“机器人店员”递上现磨咖啡……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携手“上岗”,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场景,向与会嘉宾提供服务。年会如同一个大型的机器人工作现场。

图片

导览机器狗吸引中外嘉宾拍照打卡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常设展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把“训练场”也搬到了现场,人形机器人“天工”能够稳步通过斜坡、碎石、沙袋等复杂地形。

“机器人要自主在这样的路段平稳行走,具身‘大脑’与具身‘小脑’的高效协同至关重要。”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梁祎晗介绍,一方面需要实时调整全身动作与步态,自如应对各种未知和复杂的地形环境,还要展现出泛化地形的高通过性和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目前“天工”机器人已经在电力巡检的场景下,完成了放电操作和倒闸操作的实训。

在银河通用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王鹤看来,目前机器人对地形有了很强的自适应性,可靠性也变得非常高。这背后是无须视觉输入、基于关节状态输入的强化学习技术引领了这场革命,培育出了许多人形机器人“运动健将”。

“但‘运动健将’绝不是人形机器人的终点。要以视觉引领肢体控制、实现自主工作泛化操作,让人形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帮手,进入人形机器人最为激动人心的时代——生产力的时代。”王鹤说道。目前银河通用已经在北京搭建了两家人形机器人值守运营的24小时无人药店,今年年底将在全国开设100家机器人负责的无人药店。

随着AI大模型领域的飞速发展,通用能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效已经在不少行业中落地显现。

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小米先后发布SU7、SU7 Ultra车型,备受业界关注。本次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之一“AI+新材料”,应用场景就有小米汽车的身影。

据介绍,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搭建了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从上万种合金配方中快速锁定最优解,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通过一体化压铸,泰坦合金应用于小米首款车型SU7车身结构件,焊接点减少840处,大幅提升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并减轻车身重量、提升续航能力。这一新型材料成果,不仅助力小米汽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更为整个汽车制造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方案。

图片

小米汽车利用“AI+新材料”研发出“泰坦合金”

“AI正从工具转变为创新引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黄民烈说,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推动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应用,成为产业发力活跃方向,另外AI深入参与科学研究,在新材料研发、医学研究等方向探索未知领域。

区域协同成果加速“上新”

只有一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看似不起眼,但有了它,人类可以在没有信号的地方,通过设备终端直连卫星,实现通信。这款名为“U560”的空天地一体化芯片正是由北京和雄安的研发团队携手开发设计出来的。

“北京团队在通信芯片上有人才优势,负责4G、5G部分研发;雄安团队在卫星互联网上有政策优势,负责卫星互联网部分的研发。”研发该芯片的佰路威科技公司标准总监谭源春表示。他透露,去年该公司在雄安布局了子公司,很快就有了协同创新的成果出炉。相比国际主流产品,该芯片集成度更高、成本也更低,可用于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等航空航天领域。

图片

现场展出京津冀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成果

当前,京津冀已经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原创技术成果加速在区域内产业化。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指出,当前,三地正在研究促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建立需求出题、供给答题的机制。下一步要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告诉记者,创新中心已经有103家研发组织、研发平台,分布在不同的领域,也分布在长三角不同的地方,拥有研发人员17000人左右。

据刘庆介绍,他们建立了一个全链条的成果转移转化的模式,对于初期的原创成果做概念验证,帮助团队完善方案、探索商业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中试放大,原则是先给财政资金支持,做不成则宽容失败、结题验收;做成了则拨的钱会转变成股权;第三个阶段是商业推广,创新中心的研究机构成立若干个基金来推动项目往前走,基金管理者不光有投资的经验,还广泛让专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参与。

记者了解到,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作联盟成立,旨在积极推动国家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实施,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并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转化效率和成功率。联盟由国内13家知名机构共同倡议发起,首批发起单位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创新区域。

据介绍,联盟成立后,将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破跨区域、跨领域的协作壁垒。对此,刘庆表示,联盟需发挥“转换器”作用,联通区域创新与国家战略,搭建数据共享枢纽,增强产业链韧性协同,聚力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园区创新培育科技产业“生命力”

“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它已完成3例人体试验……”今年论坛年会开幕式所在的畅春厅外,国外嘉宾围着一个透明的脑部模型,竖起大拇指。

图片
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已完成3例人体试验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介绍道:“去年论坛,‘北脑二号’一经发布即获得全球关注,让我们获得了更多投资人抛来的橄榄枝。这大大缩短了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周期。”中关村这片沃土,不愧为企业创新成长的“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近年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关村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介绍,北京建立了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入区企业可以享受研发设备免税、研发料件保税、入区货物视同出口进行退税等政策,平均可减免7%的关税和13%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为企业省时、省事、省钱,有更多精力和资金专注创新与研发。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的《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成为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标杆;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高新区发展处处长周力指出,高科技园区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华丽“变身”,要经历“四个转变”。战略方向转变上,更加追求首创性和原创性、前瞻性和冒险性,在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上着力。发展模式转变上,探索“场景赋能—企业聚集—赛道爆发—生态营造”的逻辑,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促进的局面。动力机制转变上,更加强调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含金量”“含新量”,打造新质生产力。政府角色转变上,向专业型政府和领航型政府转变,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

打造国际科技园区还需“软”“硬”兼施。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主席莉娜·米兰达认为,园区硬件、软件和服务缺一不可。在企业服务中,不同创新中心之间的沟通联系至关重要。

在论坛年会现场,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和今年“火出圈”的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现场沟通。

“中关村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科技改变世界的故事。”张宇蕾表示,未来中关村将加大先行先试的改革力度,特别是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政策制度,并且加大原始创新,打造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一键登录
邮箱登录
该邮箱未注册
手机登录
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