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Comprehensive News
“2024北大报告”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主持,分为2023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和202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于2024年1月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对外发布。2024北大报告通过文献检索、大数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等研究方法,征集全国文化产业知名专家学者的相关意见,最终凝练成为年度学术主题。本报告由杜慧珍、于韵、张艺璇、郑雨琦、张瑾瑜、裴慧恩、邓源、冯叙园、王小溪、魏西笑撰写。2024北大报告是“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文化产业研究院系列性、品牌性的智库研究成果,文化产业蓝皮书联合了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发行,在学界、业界与政界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始终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与关注,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重要读物。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创办于2003年,是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沟通与交流为宗旨的高层次国际学术论坛。2024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新起点: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向政产学研各界同仁发起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的邀约,从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等各个层面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思考、产业创新,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积极建言献策。
2023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1.AI赋能文化产业链条由于ChatGPT 广泛产生影响,2023年也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年,AI(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的多样化、多面向地应用,正从创造蔓延到传播、消费等不同环节。在创造层面,飞速进化迭代的AI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创作者更加高效地创作出大量符合特定格式要求的文本、代码、音频、图像,也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来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确定什么类型的内容最有可能被阅读和分享,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除了文字创作,AI对影视行业在艺术指导、后期制作等关键任务上的创作辅助同样展现了巨大潜力,如2023开年大作《流浪地球2》中的人物“返老还童”效果即运用了AI技术。传播方面,AI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兴趣和互动痕迹,可以预测用户的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内容,使信息传播更加精细化和针对性。同时,AI也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推动虚拟偶像数字人等数字文化产品与用户互动,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新使者。然而,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年初推特上海外画师集体抵制AI绘画的“No to AI Generated Images”运动,年中持续百余天的由AI作为导火索的好莱坞大罢工,再到年末ChatGPT之父剑桥演讲遭抗议,可以看到人们对AI之于文化产业乃至人类整体的作用依然充满忧虑。为此,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不断提高创新力,以应对AI可能替代的低质量文化产品。在面对这一变革时,从业者可以通过与AI的合作,创造更具深度和创意的作品,引领文化产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2.“诗歌+旅游”打造沉浸式文旅空间中国作为古诗词大国,具有丰富的诗歌文化遗产,而借由诗歌描写的人文景观和遗址遗迹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值得用一生去遍历与探寻。2023年涌现出诸多将诗词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尝试,对激发游客兴趣、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有效实现了以诗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如2023年热映的《长安三万里》通过呈现唐诗中描绘的壮阔场景拓展了人们对唐朝古都的想象空间,为传统文化研学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曲江新区联合电影官方、飞猪旅行推出的“娱乐寻游记”同款暑期研学路线融合唐风背景与诗歌元素,深度还原了电影中高适、李白返回长安、直扣天子门的场景,上线当日即破百万元,真正实现了“以诗为径,畅游长安”,美团数据显示电影上映仅十天,西安全市各条线路游及一日游等度假商品预订量环比增长165%,以“大唐不夜城”为代表的沉浸式街区同比搜索量增长347%。无独有偶,电影的热映也引发了观众对李白游踪的向往,四川省江油市举办的“读李白,游神州”主题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发布的“李白的长江青春之旅、壮年仕宦之旅、北国漫游之旅”三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梳理李白的年表和作品,摸排四川、河南、湖南陕西等30余个相关遗迹和景区串联成文化线路,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抵达诗仙李白“歌且谣,意方远”的境界。3.数据要素助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据是新时代重要的文化生产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2023年,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从政策角度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指出要加快提升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将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作为重点行动之一;财政部印发《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支持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从大事件角度看,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成果展首次亮相文博会、首届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产品交易大会成功举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成果展示中心在北京揭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不断提升。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和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为数据要素的挖掘与利用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措施。国家文化大数据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如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结合,催生出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4.乡村地方创生发挥连接效应2023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得到培育,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乡村地方创生的综合效益显著。地方创生的核心要义在于营造传统村落的现代生活美学,通过推动村落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建,进而激活小镇美学和村落美学的创意资本,培育乡村文创产业,助推村落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核心要素有“人、文、地、景、产”等不同表现形态,包括在地乡民的乡土认同和价值观连接、地方文化传统和资源分布、土质结构和作物生长、独特地景和山川风貌以及特色产业和手工匠作等。乡村创生以激发公共参与、村民共建的方式,使农民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广大农民用辛勤劳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对此,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1月印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为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提供了工作指引。这些地方创生者全面系统地提取乡村地方创生资源内含的文化基因(文化DNA),将乡土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在地特色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自然景观、传统景观等,通过艺术介入的综合手段,实现乡村创生的整体效益。5.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增益城市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业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产物,是由特定的环境规划、建筑风格、场景设计、服务项目、活动开展、内容供给等,打造的兼具人文性、功能性、开放性、社交性的新型空间。力图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从而揭示和传递地方精神、人文特质,培育文明新风、延续中华文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征程。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创新发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范畴,明确提出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初步统计,目前基层的分馆和服务点数量已经超过10万个,成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而颜值高、设计感强、内容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经超过3.35万个,名副其实的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并与传统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一道构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体系,日益成为城乡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象征与符号。6.人文经济学指导文化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学是对文化与经济互融互动的叙述探究,是一种创新的探索领域,其核心是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尤其强调文化的体验价值与转化能力。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称赞了苏杭的城市发展模式,并指出可以研究其中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12月,新华社发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指出了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共建共享共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可以说,该命题的提出是202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事件,围绕人文经济学的具体内涵、思想理念展开的研究文章、学术会议、讲座沙龙等不断出现,充实着这一理论的具体构成。总体来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系统研究并充实人文经济学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还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7.年轻人回归理性文化消费2023年,中国年轻一代对文化消费呈现出回归理性的趋势。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更注重文化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这一趋势有几个显著特征:首先,他们追求个性化体验,寻找与自己审美和兴趣相契合的文化产品。他们追求独特、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并开始关注可持续消费观念,重视文化产品的生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支持环保、社会责任感强的文化品牌和活动。在后疫情时代,线下文化体验得到升级,线下文化消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影、购书等方式,更多结合互动、体验式的文化活动受到追捧。与此同时,对本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年轻人更愿意支持和参与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特种兵式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游客中兴起,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这种方式的兴起并非仅因疫情特供,而是年轻人对于旅游方式的理性思考。同时,情绪消费成为一种以消费者情感为主导的消费行为。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寺庙游、村BA村超、City walk等,都强调情感共鸣和情绪释放,情绪已经成为强大的消费动力,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甚至重塑他们的旅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