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精选】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2022-05-04 09:51

来源: 广播与电视技术



本文为论文精要,原文刊发于《广播与电视技术》2022年第3



图片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广播电视在互联网上传播影响力研究现状,并基于现行媒介影响力评价机制,尝试构建了一套以量化指标为主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在新媒体的传播以及融合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参考体系。


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将“综合影响力”设定为一级总指标,并通过“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三个二级指标衡量广播电视在互联网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产生的综合影响,互联网传播影响力综合指标体系详见表1。其中,“传播力”对应接触和认知环节,体现传播覆盖的广度与传播效能;“公信力”对应说服环节,体现媒介传播的信度,即受众对于媒体和媒介内容的信任程度与赞同程度;“引导力”对应放大环节,体现媒介传播的效度,即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对受众意见和态度产生的实际影响效果。三个二级指标既涵盖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再分别依据二级指标的具体内涵,下设9个三级指标,包括栏目传播力、内容传播力、传播效能,栏目公信力、内容公信力、平台公信力,内容倾向性、评论倾向性、二次传播率。

图片
图片

本文作者:杰,何晶,施玉海,张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


第一作者简介:

徐杰,男,1979年生,硕士,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互联网视听技术研究所工程师,主要从事IPTV、OTT、融合媒体、舆情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与产业研究。





1 传播力指标





传播力是电视节目向用户进行信息传递的能力,更多关注于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从可量化的数据来看,“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点击量、粉丝数、跟帖量、互动率等均是对应媒体传播力评估的重要参考对象”。栏目传播力和内容传播力是传播广度的体现,可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布、关注、评论、点赞、转发等互动行为中进行指标量化。其中发布量为电视节目传播的基石,关注数是信息传播中最直接反映传播力的因素,评论数量体现节目内容的热议度,点赞数反映用户对于节目内容的认可度,转发数量则展现用户进行主动分享的二次传播行为。而“传播效能”是内容抵达受众的效率和传播渠道的畅通程度的体现,可通过传播速度和点赞比等要素进行计算。





2  公信力指标





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是反映了媒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判断媒介公信力的首要维度是“权威性”,此外,“实用性”和“真实性”也是我国民众判断媒介公信力的维度。因此,本文设立“栏目公信力”、“平台公信力”和“内容公信力”三个三级指标分别来度量栏目所属机构权威性、互联网传播渠道的实用性以及节目内容的被认可度,即内容真实性。其中“栏目公信力”可由栏目所属机构权威性、栏目账号的官方认证级别以及关注与被关注帐号的官微比例等要素构成;“平台公信力”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或问卷调查法获取;“内容公信力”则由内容点赞数、转发数及其比值等要素计算获得。





 引导力指标





引导力是一种“凝聚共识的能力”,是媒体引导受众进行思考或者引导受众朝着某个方向去认识和理解的一种能力。广播电视需要对公众舆论的方向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宣扬正确的思想导向、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可通过“内容倾向性”、“评论倾向性”和“二次传播率”三个三级指标来衡量。“内容倾向性”通过节目内容的情感倾向及与当前社会话题的契合度来评价其价值;“评论倾向性”通过网络平台的评论反馈的情感倾向性与响应度来体现节目内容对受众态度秉持所产生的影响;“二次传播率”体现的是节目内容在二级传播阶段意见领袖的意见和态度对于受众产生的引导力,包含节目内容被转发、转载、引用的程度等要素。





4  结束语





本文建立的互联网传播影响力综合指标体系从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广度、传播效能、可信度和社会效果等多维度量化评价电视节目的传播影响力。面对此类多属性评价问题,本文采用主客观线性组合赋权的方法,将客观赋权中常用的熵权法和主观赋权中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线性组合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避免了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准确。


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中,大部分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不同传播平台、不同传播特点与数据结构加入更多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因子,使得节目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和切合实际。

END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1] 路璐, 殷复莲, 柴剑平. 跨平台电视节目“中传指数”评价系统[J]. 有线电视技术, 2015(7): 84-87.

[2] 田萌, 蒋乐进. 都市类报纸的区域影响力研究——以杭州, 都市快报与钱江晚报为案例[J]. 新闻知识, 2006(1).

[3] 郑丽勇, 郑丹妮, 赵纯. 媒介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新闻大学, 2010(1): 121-126.

[4] 华文. 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J]. 国际新闻界, 2003(1): 78-83.

[5] 喻国明. 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J]. 现代传播, 2003(1): 1-3.

[6] 郑丽勇. 媒介影响力乘法指数及其效度分析[J]. 当代传播, 2010(6): 20-23.

[7] 沈建辉, 徐钰. 立足本土 扎根本土 提升新时代区域媒体新闻传播力[J]. 广播电视信息, 2019(11): 26-28.

[8] 沈正赋.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5): 1-7.

[9] 郑保卫, 唐远清. 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J]. 新闻爱好者, 2004(3): 9-11.

[10] 喻国明, 张洪忠, 靳一. 媒介公信力: 判断维度量表之研究——基于中国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建模[J]. 新闻记者, 2007(6): 12-15.

[11] 陈力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J]. 新闻爱好者, 2018(3): 10-12.


《广播与电视技术》、“广电猎酷”广告经营与商务合作代理:

北京中广信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聪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