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停并转”浪潮下地面频道的发展困境

2022-04-27 09:48

来源|青年记者

文|何天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博士后


2022年开年至今,已有6家地面频道先后关停,另优化、合并、转让一批频道等。

图片


作为体现基层活力和托底效应的广电机构建制,地面频道之于我国广电业的历史意义无疑至关重要。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施行“四级办台”方针以后,一系列市、县级电视机构及频道得到迅速扩充,壮大了当时的电视市场,并促成我国电视业的发展与繁荣。

 

对于作为“事业”的广电业,地面频道向来是构成其版图的重要一角,但这种状况在迈向新世纪第三个十年时逐渐成为过去。曾经一度辉煌的地面频道渐成明日黄花,“关停并转”不仅成为常态,甚至被按下了加速键。

 

2022年开年至今,已有6家地面频道先后关停,另优化、合并、转让一批频道等。

 

面对“关停并转”浪潮下的地面频道,关切其发展困境及其背后原因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加速中的“消逝”:“关停并转”浪潮 

 

“关停并转”,意指对频道开展关停、合并、转让等一系列调整优化,往往呈现为结构性、组织性的战略调整,最终诉求是必要性地缩减频道数量及规模,以达到推动频道精简精办的目的。

 

图片


自2019年开始,各地有关地面频道“关停并转”的公告频繁现身大众视野,其中不乏开办近20年的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时尚频道等知名频道,而这样的“消逝”在近两年大有加速之势。

 

一定程度上,“关停”和“并转”可视作一个过程的两个环节,构成调整优化地面频道建制的一种系统性策略。

 

目标是明确的,在今天要支撑配置如此规模体量的频道资源并非易事,势必会有一批低质、低效的地面频道被淘汰;但简单粗暴地直接“关停”又会涉及诸多状况,如是否保留有影响力的重点节目,相关组织建制归属何处等,故而需有“并转”之路径对此进行妥善处理。

 

总体上看,“关停并转”的模式通常涉及两类:

 

其一,纵向意义上的回拢型整合。

 

许多专业频道诞生于电视黄金年代,是响应观众精神文化需求而拓展出的颗粒度较细的频道,如旅游、影视、体育等,原本在综合性频道里作为重点或特色节目存在,经过系统性放大构成专门的频道建制,如今将其“关停”后“并转”复归至新闻频道、综合频道、都市频道等宽口径频道之中。

 

其二,横向意义上的同类型整合。

 

通过将属性相似的专业频道进行整合,以实现更高效的媒资调度和利用。

 

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将体育频道和纪实频道整合为冬奥纪实频道等。

 

图片


除了有各地频道主动的资源配置优化整合,为地面频道改革按下“关停并转”加速键的另一种关键动力则体现在政策性的调控引导之上。

 

广播电视规制逻辑的生成,着眼于广播电视业实际发展状况与需求,体现着时代性、建设性和指导性的要求。

 

政策调控引导的重心反观着市场需求,也作用于市场建构,上述两类“关停并转”的动向渐趋鲜明,背后同样指向着两层明确的规制诉求:前者意在“优化结构,精简精办”,后者旨在“整合资源、垂直贯通”,通过引导频道资源的重新配置,促成优质频道服务的重建,这同样构成广电业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当然,无论频道主动改革或者政策引导改革,显然都无法被视为一种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的积极之举,更多是面对媒介环境、市场环境乃至社会环境巨变的无奈之措。

 

精简精办地面频道的背后,实质是一系列结构性困境的共同作用,无法回避也理应对此加以厘清。

 

图片


 积重难返:地面频道的发展困境

 

地面频道的困境,并非突然形成,而是经由一个发展过程的积弊。

 

从一度的高速扩张到当前的减量提质,制掣地面频道发展的,既有频道内生性的复杂状况,又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关停并转”浪潮的加速出现,恰恰源于问题面向之错综,积重难返。 

 

首先应当明确,其核心困境在于当前地面频道的供需关系已严重失衡。

 

这具体关涉两个方面:其一是规模意义上的供大于需,媒介渠道的分化将原本集聚在电视端的注意力资源进一步离散,传统电视频道的饱和乃至过载势必挤压单个频道的发展空间。

 

其二是质量意义上的供难以满足需,地面频道在内容生产、传播配置、运营模式等方面的不足,影响其价值转化以及变现的空间,这也构成一个恶性循环,持续性地消解着地面频道的社会影响力。

 

图片


具体而言,内外部场域的不同因素交织,构成地面频道发展的结构性困境。

 

其一,收视状况和营收状况持续大幅下滑。

 

地面频道最直观的发展困境,反映在各方面的数据评价指标。相关数据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省市级地面频道收视份额持续下滑,尤其是市级频道组下降幅度较大,仅获4.4%份额。在最为强势的晚间收视时段,市级频道整体份额从2020上半年的10.4%下滑至2021同期的7.8% 。

 

收视下滑带来传统广告业务的式微,加之增量经营业务探索有限,地面频道的整体营收状况也不容乐观。

 

尽管也有少部分地面频道凭借转型实现逆势增长,但上述情形依旧属于普遍状况。

 

其二,产能落后与制度性保障缺失。

 

在过去,地面频道因其“在地化”的发展路线特点,体现并不断强化其在行业地位上的独立性。

 

因此,“轻内容”与“活排播”是优势,且这种相对松散的制播逻辑,反而表现出面向本地受众市场的极大适应性,地面频道即便远不足以达到上星频道的成熟运行模式,却也能以“贴近本土观众”为依据发挥自身独特作用。

 

图片


然而,今天的本地受众早已拥有更丰富的媒介资源,地面频道的“亲民路线”逐渐成为陈旧、过时、粗糙的代名词:专业化生产能力和类型化内容构造的不足,反映出产能落后的现实;排播、运营层面的变动性甚至随意性,也折射出支撑发展的制度性保障缺失。

 

其三,定位含混与本地服务职能弱化。

 

伴随地面频道行业地位独立性的削弱,地面频道开始寻求折中的解决办法:或成为区域性频道,占领省级卫星频道向全国拓展而忽视的全省区域市场;或成为“强势城市台”的再版,重点覆盖省域内经济发达的城市。

 

上述选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拓宽发展路线,但客观上也造成地面频道对本地受众的“疏离”,形成“用户连接失效”的局面。

 

趋于模糊的频道定位,使得地面频道原有的本地服务职能优势进一步被弱化,尤其在社会民生、文体娱乐、家庭情感等核心内容资源方面,其掌控力早已无法同日而语。

 

以曾打造《1818黄金眼》《钱塘老娘舅》《相亲才会赢》等诸多热门节目的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为例,近些年也仅有《1818黄金眼》一档节目尚在影响力之列,发展势头大不如前。

 

图片


当“在地化”的本土内容不再强势,相应内容对本地广告主的吸附力也在逐步减弱,这将直接影响占据地面频道经营发展重头的本地广告投放份额,频道的经营状况暴露出深刻危机。

 

2011年,九家地面频道以内容合作、广告经营等层面的合作为基础组成“九合组织”,表面看是探索地面频道发展新路径,实质则是应对本地化内容制播、经营困境而“抱团取暖”的无奈之举。

 

其四,新媒体渠道分流注意力资源,地面频道让渡存量市场。

 

地面频道的困境是整个电视业正经历的困境的缩影,新媒体渠道的分化与繁荣使得传统电视的强势地位遭到挑战。

 

这种状况在地面频道层面有更显著的投射,一方面是地面频道向来重视垂直细分市场,而对于这种属性的内容与传播,新媒体恰恰有着更为鲜明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于地面频道面向的本地受众市场规模原本就有限,向新媒体让渡存量市场势必会造成地面频道发展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困境背后:深层原因解析

 

造成上述结构性发展困境的因素是多维的,既有历时性原因,也有共时性原因。从历时性的视角看: